DSC03734.JPG     

    家住桃園市郊的山腳下,上小學之前,幾乎都是在村子裡度過,不會說國語,更不認識字,除了爸曾在晒穀場上用瓦片教我書寫的阿拉伯數字。

    1955年夏,小學開學那天,爸帶我到街上的東門國小上學,陳巧雲老師國、台語夾雜告訴我們種種規定;我十分怕生、畏懼,頻頻回頭看爸爸是否還站在教室的後面,很耽心爸離開我的視線,因為我還不知道回家的路。

    從家裡到學校是一段漫長的路,大約要走一小時。由於家是在山坡上,上學時,沿著山坡石子路往山下走,直到涉水過檜稽溪才是平坦的石子路,兩旁則是稻田,再往前走就到了小鎮街上,經過廟口再轉幾個街口才到學校。這樣的路程,對於小小年紀的我是一大負擔,尤其放學回家,背著書包,走著上坡的路段,總覺得肚子餓,兩腳無力。至於那檜稽溪,沒有橋樑,每逢豪雨,溪水暴漲,每次往返都是爸背著我涉水過溪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。

    當年的農村相當貧窮,沒有人買得起鞋子,所以我們左鄰右舍的孩子,都是打著赤腳去上學。夏天時,上學途中常在路旁的小溪玩水,又涼又舒服,而且不用脫鞋子,真是方便。但冬天時,可苦了腳ㄚ子,尤其是下雨天,雙腳踩在泥濘又冰冷的路上,真所謂「一步一腳印」。有一天不小心滑一跤,摔得滿身爛泥,只好回家換衣服,但發覺一定會遲到,哭著不敢去上學,媽媽只好放下工作,帶我進教室,免受老師責罰。沒鞋子穿,上課時坐在椅子上,總是有股寒意從腳底鑽上來,讓人本能地把腳縮起來,或者一腳壓著一腳,以減少與地板接觸的面積。

    一、二年級都只上半天課,分為上、下午班,輪班上課,十分輕鬆,但是老師出的回家功課還不少。那時候,我只知道要把功課寫完,卻不懂得溫習功課,所以成績平平。三、四年級時,媽早起煮飯燒菜,就叫我起床,在灶前幫忙添加柴火,並教我藉著柴火之光讀書,於是我就開竅了,成績突飛猛進,突然變成班上的優等生,所以很得級任老師簡詩盛先生的喜愛,同時也引發我力求上進的好勝心。

    三、四年級時,授課時數增加了,但學校教室不夠,所以我們在教室上半天課,另外半天則在運動場四周的樹蔭下上課。上學時,我們除了背書包、便當,還要帶一個小凳子以及一塊木板,用來放在兩腿上寫字。樹下上課,學生比較不專心,重要的科目大都安排在教室上課,至於體育、美術、音樂及溫習功課都在樹下進行,所以學生們還蠻喜歡在樹下上課,覺得輕鬆又有趣。記得有一堂美術課,簡老師把他心愛的腳踏車擺在我們前面的樹旁,要我們畫他的腳踏車,老師覺得我畫得很好,給我很高的分數,而且還貼在教室後面的公佈欄,讓大家欣賞。得到如此的鼓勵,從此啟發我一生對美術的喜愛。

    有一天在課堂上,簡老師說:「我們班上,誰的字寫得最醜最潦草?知道的舉手」,全班鴉雀無聲,我好奇地轉頭往後看,看是否有人舉手。老師突然指著我說:「就是你,還轉頭看人!」全班哄堂大笑,我則羞愧萬分,無地自容。萬萬沒想到,竟然會是我,我的成績名列前茅,怎麼會是我?老師這句話,真是當頭棒喝。

    其實寫字潦草是有原因的,因為我們農家子弟,一回家就要幫忙農事,一直忙到天黑,晚餐過後才有時間寫功課,而且家裡沒有電,也沒書桌,是以長條椅當書桌,坐在小板凳上,在微弱的煤油燈下振筆疾書,字體當然潦草。但不管多累,我一定會把功課寫完,在沒有電的冬天夜裡,鄉下農人都早早就寢,我的父母也不例外,所以常常是一個人在黑夜裡寫功課,有時候真的很睏,就用冷水洗臉提神,甚至裝一盆冰冷的水,邊泡著腳,邊寫功課,以免瞌睡蟲入侵。後來讀歷史,知道戰國時代的名人孫敬與蘇秦,為了發奮讀書,曾留下「懸樑刺骨」的故事,不覺一驚!這不是與我幼時的「冰腳」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嗎?

    四年級下學期快結束時,簡老師發給我們每人一張調查表,要我們回家請示家長,升上五年級是讀「升學班」還是「就業班」。我聽爸爸的話圈選就業班,一早將調查表交給老師。當天放學前,全班同學正在打掃教室環境,簡老師突然叫我到他面前,問我說:「你怎麼不讀升學班?」我回答說:「爸爸說的。」老師說:「回去告訴爸爸,讓你讀升學班。」回家後,我就把老師的話轉告爸,爸不加思索地說:「那就選升學班好了。」如今回想起來,好感恩簡詩盛老師,他真是個明師,也是我的貴人,在我人生旅途的重要叉路上,他指引我走上一條適合我的道路。

    五、六年級讀升學班,受教於張添發老師。所謂升學班就是所有的課程都是為了升學考試,美術、音樂、體育的課都改上國語、算術;正常的放學時間過後,我們繼續留在學校補習約兩個小時。冬天太陽下山得早,放學時天色已暗,又沒路燈,回家的那段山路,我不敢獨自行走,因為路旁有一兩座墳墓,而且沿路樹林、竹林、林投樹很多,北風呼呼吹過,樹影幢幢發出沙沙聲,極為恐怖。每天都需要爸走二十多分鐘的路,到山腳下的一家雜貨店接我回家,爸為了我的學業,如此辛勞付出,從無怨言,讓我永生不忘。

    升學班在校補習,可以說是公然為之,當時稱之為「惡補」。部分住在市區的同學,在校補習之後,還到老師的家繼續補習,或請家教在家指導功課。「惡補」的風氣很盛,主要原因是上初中要經過「初中聯考」這一關,考不上就只能讀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,或找工作當學徒。因此國小學生與家長都承受極大的升學壓力,直到1968年延長國民教育為九年,升初級中學不用考試,惡補的風氣才緩和下來。不同的時代,也有不同的壓力,現今的小孩,雖然不必初中聯考,但在父母高度的期望之下,忙著學英文,學各項才藝,其壓力與開銷,應更甚於我們當年的惡補。

    課業雖然很重,學校還是會舉辦一些活動,例如「早起會」與「運動會」,都讓我難忘。早起會是每年暑假期間舉辦,中高年級都要參加。依照我們村子的傳統,早起會的那天,我們大約凌晨三、四點就起床,與同村的幾個學子,手持家人幫我們準備的火把,伴著夜空的星星,在寂靜的鄉間小路行進,心裡覺得我們長大了,我們好勇敢,大家的心情既興奮又刺激。事實上,學校並沒有規定我們必需那麼早去,當我們到了學校,天還是黑的,大家為的只是在比誰最早到,然後在操場上玩些驚嚇同學的遊戲。破曉時分,校長、老師才現身操場,帶領學生做完晨操後解散。現代的小學生,應該沒有我們當年的這種樂趣吧!

    運動會是學校一年一度的盛事,學生家長也熱情響應,他們會準備豐盛的午飯,帶來學校與子女在運動場邊共進午餐,然後留下來看學生的體育、舞蹈表演,或為子女加油打氣,處處流露著溫馨的畫面。學校把全體師生分為「青軍」和「白軍」,統計各項比賽成績,以決勝負。兩軍對抗,競爭極為激烈,其中最精彩的比賽應屬六年級男生的「騎馬打仗」;當兩軍人馬在運動場的兩端一字排開,裁判一聲令下,雙方人馬在主帥的帶領下往前衝鋒,殺聲震天,甚是壯觀;然後兩軍交戰,互相拉扯,設法將對方騎士拉下馬,一段時間後裁判吹哨比賽結束,清點雙方尚存騎士人數,多者為勝,勝方則在裁判指令下,揮舉雙手,高呼萬歲,凱旋而歸,非常神氣。這是運動會的壓軸好戲,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團體比賽。

    細細回想這半世紀以前的小學生活,當年物資雖然貧乏,曾打著赤腳在樹下上課,但在精神上我們是快樂的。課餘之暇,我們常與大自然為伍,溪邊捉魚蝦,野地追蜻蜓,花叢捕蝴蝶,竹林覓筍龜…或玩著自製的童玩,也自有一番樂趣。

餘慶居 162.jpg﹝小學畢業照,生平第一次照相,攝於1961年﹞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牧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