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們剛為媽媽慶祝82歲生日,媽一向節儉,捨不得子女花錢,只答應在離家不遠的小餐館聚餐,然後準備個蛋糕,回家裡唱生日快樂歌,吃吃蛋糕而已。除了負笈遠地的幾個孫子未能到之外,其餘子孫約三十餘人全部到齊,歡聚一堂,媽媽非常高興。

DSC08497.JPG 

    媽生養有六男三女,均已成家。子女雖多,但老年仍難免孤單。由於媽疼愛子女,不想增加子女負擔,堅持自理生活,雖子女幾經邀請仍不與子女同住。幾年前爸因病住進安養院後,媽就更加孤獨了。還好子女大都住在附近,隨時可以前去探望。到了周末,子女們各帶兩道菜回家與媽餐敘,全家團圓,媽最是開心!每每想起媽媽高齡獨居,自己燒飯洗衣,為人子女心有不捨,但媽似乎怡然自得。媽說:「這樣大家比較自由」,媽就是不喜歡麻煩子女,母愛真是偉大!媽從不為自己想,一生全部奉獻給子女。

 四年前自銀行退休後,本想可陪媽到各地旅行玩玩,但媽一來怕我花錢,二來因膝關節退化疼痛,不便遠行而推辭。媽平日早起參加社區氣功班運動後,只能看電視或偶爾串門子與鄰居聊天,由於自幼家貧失學,無法閱讀排遣時間,讓媽更有孤寂無聊之感。有一次在電話中媽曾告訴我:「早上忙完所有的事後,怎麼才十點鐘,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。老是坐在沙發上打瞌睡也不是辦法,想到外面附近走走,可是雙腳會痛。」我深深感受到媽媽的孤單無伴,從此我常在早上11點左右,撥個電話與媽媽聊天,媽都非常健談,我們常可以聊半個鐘頭以上。媽會跟我聊時事,因為電視新聞看很多;也會講她的故事給我聽,當然也會聊起我小時候如何如何,讓我彷彿時光倒流,回到從前。

 媽出生自貧苦家庭,而且是長女,所以自幼要幫忙很多家事。除了煮飯洗衣,每天還要編製斗笠出售以貼補家用。媽從八歲開始學做斗笠,到了十多歲每日需做十六頂斗笠,十分辛勞。媽小時候,當村子裡的種田人家收割時,媽還得到田裡拾穗,拾得不夠多,回家會挨罵,可見家裡有多窮困。談到拾穗,媽很感謝她嬸嬸的娘家,媽去嬸嬸娘家的田裡拾穗時,嬸嬸的哥哥會割一大把稻穗給她,媽就不用辛苦拾穗,回家也不會挨罵。這已是七十餘年前的往事,媽媽仍感恩於心,這也是媽一向的處世原則─受施慎勿忘。

 1946年媽二十歲,媒人來提親,說男方有田有地,生活無虞,而且長得挺拔俊俏,人品忠厚老實,於是媽的父親就答應這門婚事。並於幾個月內完婚,約兩年後媽才生下我。媽嫁到婆家,與公婆及大伯大嫂同住共爨,媽與大伯母輪值炊煮三餐,三日一輪,媽也都做得很好,很得公婆之疼愛。

餘慶居 783.jpg

 

 婚前,媽在娘家雖然辛苦,但也只限於做家事做斗笠;婚後,成了莊稼婦,上山下田、日晒雨淋、工作粗重。除了煮飯洗衣侍奉公婆照顧子女以外,許多農事媽都需學著做。媽為這個家總是忙裡忙外,早起晚睡一生勞碌。

 

 六十年前的家事真是費時費力,當時沒有電,廚房也就沒有任何電器設備。照明用的是一盞微弱的煤油燈,風一吹燈就熄了,許多家事幾乎是摸黑在做,非常不方便。炊煮三餐靠的是有煙囪的大灶,一邊炒菜還要一邊燒柴火。燒的是稻草、粗糠(稻穀的殼)、小樹枝等柴火,有時火點不著,還會被煙燻得冒出淚水。而柴火也是自己要事先準備的,都是爸從自家的山上砍下樹枝蘆葦等,一擔擔挑下山,晒乾後再利用晚上時間整理成一團一團的柴火備用。當時也沒有自來水,全家人吃喝的水、盥洗沐浴的水都是一擔一擔挑自山泉水或溪水。在食衣住行的基本生活中,光是在「食」的方面所需的「水與火」,就花去不少時間與體力。此外,沒有洗衣機, 不論寒暑陰晴,全家大小的衣服都是蹲在溪邊用手搓洗乾淨。媽還得時常為家人修補衣服,或製作簡單的衣服。小時候常看見媽用腳踩動縫紉機為我們縫製衣服,總覺得媽好靈巧好能幹。那部人力縫紉機,在當時是唯一可以減輕媽媽工作時間的產品。由此可見,要維持一家十口生活的家事有多繁重,媽就是這樣苦過來的。

 

DSC05081.JPG

 配合節慶做糕餅點心是媽的專長,例如:年糕、發糕、米糕、蘿蔔糕、米台目、蔴薯、粽子、湯圓、九層炊、紅龜粿、草仔粿、甘薯粿……幾乎所有台灣鄉土點心她都樣樣精通,而且美味可口。爸與我在田間工作時,最期待媽媽挑來自製的點心給我們吃。媽的廚藝也是非常精湛,每逢稻作收割完工宴請割稻師傅,或節慶拜拜宴請親友,媽都親自做出十幾道佳餚招待。而我們小孩子也很興奮,不但可以嚐到不同於平時的好菜,還可以喝到難得一喝的汽水。此外,每年的年夜飯,媽總是非常認真的準備,油雞、鹽水鴨、佛跳牆、炸春捲、炸豬肉丸子、砂鍋鰱魚、筍絲蹄膀、燒酒雞……還有燒炭火保溫的圓盤火鍋。每當想起除夕之夜,與爸媽及弟妹們圍爐桌邊,看著紅紅炭火自火鍋的煙囪冒出,享受那熱騰騰的湯,以及令人垂涎的佳餚,都讓我時時刻刻感受到家的溫馨。特別是出門遠行,我都會想起這個溫暖的家,還有為這個家辛勞付出的爸媽。

 

餘慶居 785.jpg

 除了家事,媽也需幫忙農事。平時需到菜園澆水拔草,或拔菜挑去街上叫賣;稻子收成時,日煮三餐外,上下午還需各煮一次點心,挑到田間給割稻師傅補充體力。同時還負責晒穀子,這是在烈日下繁重的工作,當師傅們自田中挑回一擔擔穀子倒在晒穀場之後,媽需先用耙子耙去雜夾在穀子裡的稻葉,然後不停地翻耙穀子,使之晒得均勻。陽光普照時,通常需花上一星期才能晒乾穀子。晒穀子時,最怕下西北雨,因為西北雨下得又大又快,每看到空中烏雲密佈,就得火速將穀子收成堆,然後以稻草覆蓋。萬一穀子淋到雨,不但幾日晒穀功夫白費,而且穀子會因此發芽而不能碾成白米,損失更為慘重。粗重農事之外,媽還得煮豬菜餵豬,以及利用剩飯拌粗糠(稻穀之殼)餵雞餵鴨。總之,媽嫁作農婦,竟日勞碌不得閒。

 

餘慶居 569.jpg

 媽自幼聰穎,思維敏捷,吃苦耐勞,不但能適應農家生活,而且還能改善生計。農忙之餘媽會到街上幫傭,收入比賣菜或做斗笠好多了,久而久之,認識的人多了,在某種因緣際會之下,媽開始學做土地房屋買賣之仲介,因而賺了不少錢,以致能在桃園市街上買下一棟三樓高的透天厝,嘉惠子孫,真是不容易啊!

 我最佩服媽的愛心與堅毅,媽生我們這群孩子,除了生我是第一胎,有請助產婆到家協助外,後來八個弟妹都是媽自己在家裡生產。有時來不及通知在田裡工作的我爸,只好忍著陣痛,先燒熱水備用,待臨盆自行剪紮臍帶之後就有溫水可幫嬰兒洗澡。媽媽!您真是好偉大,而且當時沒有替代乳品,我們都是您授乳長大的,我們好感恩於您。

餘慶居 215.jpg

 

 媽幼時失學,深知失學之苦,所以從小就鼓勵我讀書。小學時,家裡還沒有電燈,媽常在早上五點就叫我起床,要我負責在灶前添加柴火,同時利用柴火之光溫習功課,所以我小學成績還不錯。待我初中三年級時,爸因家境困難而且當年旱災收成不好,一度不讓我升學高中,後來也是在媽的協助之下,爸才同意我升學,使我的學業不致中斷。

 我們的生活常規也是媽教的,而且嚴格執行。例如:爸一進門,我們子女一定要喊聲「爸!」以表示對爸爸的尊敬;吃飯時,碗內的飯粒一定要吃乾淨,因為每一粒米飯都是爸辛苦耕耘而來的,不可以浪費;還有要隨手關門,關門要輕不可碰撞出聲音;工具物品用後一定要歸回原位,以便家人要用時才找得到……等等生活細節,媽都教得很好,這對於我們日後的做人處世很有助益。

媽自己省吃儉用,對子女則比較慷慨。讀師校時,過年前媽帶我去買件外衣,我看上了一件價格不菲的夾克,媽說:「在家裡吃得好或吃不好,沒人看見;但出門在外,穿著就要顧到體面。」所以媽還是買了給我。然後交待我說:「爸爸如果問起,就報說一半的價錢就好,免得他不知行情而心疼。」

 媽向來疼愛子女,為了子女不知掉了多少淚珠。尤其我在金門前線當兵通訊不便,只靠書信往返,每次大妹唸我的信給媽聽時,媽都難掩思兒之苦而淚流滿面。猶記自金門退伍時,我挑著一擔衣物及金門高梁酒,從火車站走回家,就在家門前的晒穀場上,媽遠遠看到我就飛奔過來,牽著我的手,喜極而泣說:「感謝老天爺保佑!你終於退伍回來了。」至今,每當回想起那一幕,仍讓我感動得很。母愛就是這麼真情流露。

母愛偉大,所以古今中外,歌頌讚美母愛的音樂或文章甚多,而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唐朝孟郊所寫的「遊子吟」:「慈母手中線,遊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」尤其在金門服役或在美國上班時感受特別深刻,吟誦這首詩,可讓淚水稍解我思親之苦。

 媽勤儉持家,侍親至孝,教子有方,待人有禮,故頗受鄰里敬重,曾兩度榮獲桃園縣模範母親,以及一次模範祖母之表揚,真所謂實至名歸。我們當子女的也深感與有榮焉!

 

DSC03733.JPG  

 

 歲月易得,轉眼間再幾天就已年屆六十,特地寫出這篇文章,藉文字以表達對媽的崇高敬意與感恩之情。六十年來,從媽的懷抱中成長;在爸媽的支持下完成學業;在爸媽的關愛下成家;在媽的祝福祈佑之下,順利馳騁職場。媽!您為我們這群子女吃那麼多苦,流那麼多淚,六十年來卻不曾告訴您,我是多麼愛您!今天在歡度六十歲生日的前夕,我要大聲地跟您說:「媽!我愛您!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1-14-2008

DSC03744.JPG  

DSC03739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牧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