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吃粽子,是大家熟悉的習俗。我們桃園老家,還有一種「五月初一吃乖粽」的傳統。說是農曆五月初一包粽子給小孩吃,小孩就會長得乖巧,我想這應該是藉由吃粽子來表達為人父母的心願吧!
年歲漸長,時有反省。想到吃了六十多年家母包的粽子,卻從來不曾參與也不了解包粽子的過程,心有愧疚。今年下定決心,一定要把握機會學包粽子。
昨天,五月初一早上搭火車回桃園,家母已準備好包粽子的材料,其實包粽子,最辛苦的就是準備材料。
三天前,家母將買來的粽葉,也就是桂竹鞘,用水浸泡於水桶中,再以約七、八斤重的石塊壓著;每天換水清洗一次,以排出桂竹鞘的鹼素;而壓著石塊是為了讓桂竹鞘平整,以便包粽。
家母準備了八斤多的糯米,浸泡五小時後,放在專門用來蒸糯米的木桶內,以熱水蒸之,約半小時蒸熟。我回到家時,家母已將糯米蒸熟,弟媳正幫著炒配料,準備與糯米攪拌在一起,成為香味撲鼻的糯米飯。
這配料是以一斤的蒜頭搗碎,用豬油炒成糊狀,然後加入適量的醬油、水拌勻後,將糯米鏟入鍋中攪和,再逐步加入香蔥、白楜椒,攪拌均勻就成包粽子的糯米材料。攪拌糯米很費力氣,還是有勞咱家大力士二弟為之。
至於其他美味餡料,家母早已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了。這次準備的有滷好的瘦肉、香菇、水煮花生,以及炒過的細蘿蔔乾。以前家母也曾用栗子、蚵仔乾、鹹蛋黃、干貝當餡料,都很美味。
記得小時候的粽子是用藺草綁的,現在已買不到藺草,就用棉紗線代替了。買來綁粽子的棉紗線,一組可綁20粒粽子。
好興奮喔!材料準備好了,可以學包粽子了。看家母及弟媳們熟練地包粽子,好像並不難,可是自己動手去做時,卻不得要領,包出來的根本不像粽子,倒像是早餐店賣的飯糰,真是好笑。
後來經過家母及弟媳的指點,才把握到訣竅,終於包得有稜有角,漂亮得很;此時剛好有鄰居長輩來訪,還特別稱讚我包的粽子。可能是在鄉下,很少看到男人包粽子,特別給我鼓勵吧!
粽子包好後,還需放入蒸籠蒸上十多分鐘,讓粽葉香融入糯米飯與餡料中,成為香噴噴的米糕粽。
家母做的粿、包的粽子都很有傳統美味,頗獲鄰里稱讚,家母也會慷慨傳授給求教的人。
能吃到家母親手調配的乖粽,真是幸福,除了佩服怹的手藝,更佩服怹不辭辛勞疼愛子孫的精神。
我們從小吃乖粽,所以我們都很乖喔!這是一定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