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0197.JPG  

    剛從洛杉磯飛回台北,回到家先拿出筆電上網,查一下E-mailFacebook。看到女兒在Facebook上寫了一句話:「即使這些年練習了無數次,還是難以習慣道別的滋味。」她的朋友給了不少迴響,我也寫上「人生聚散有時,聚會時知道珍惜,別離時能有想念,這就是幸福!想念你們喔!」

    天下無不散的筵席,何況人生旅途,來去匆匆,誰無別離之苦!

    最早的離別記憶,是五、六歲的時候,媽要我一大早獨自牽著母牛在路邊吃草,眼睛不停眺望路的盡頭,希望看到爸爸賣菜回來的身影,這只是與父母數十分鐘的別離。

    六歲以前在農村長大,由於不曾離家,上小學的第一天非常惶恐,深怕陪我去上學的父親離開我的視線。

    童年時的春節,爸受邀到台北廟會吹嗩吶迎春,一去三、四天,總覺得好久好難等,很想念爸,深刻感受到離別的滋味;臨睡前,媽教我將木板門栓好,才能安心睡覺,這時領悟到爸是我們最重要的依靠。

    初級中學畢業以前,從不曾離家外宿;考上新竹師範後,一定要住校,非常不習慣,非常想念父母及弟妹,每當夜裡聽到火車鳴笛聲,格外想家。住校後第一個周末回到家非常高興,可是隔天星期日下午再度返校,步出家門時竟然不禁淚下,母親有點擔心,以為我不想去上學;其實我是不習慣離家,也不夠堅強,壓不住淚水。

    在金門前線服兵役時,最受別離的煎熬,只能靠家書聯繫,但比起那些大陸來台的老兵,有家歸不得,那種無止境的思念,我們算是幸運的一代。

    經過無數次離別的歷練,體會出這是人生必經之路,須學著面對。隨著年歲的增長,環境的變化,離別的對象也逐漸多元,除了不能與父母、兄弟姊妹常相聚,也會與妻兒傷別離,與好友難聚首。

    婚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,小倆口都在台北市上班,除了偶爾到南部出差,基本上是形影不離;子女相繼出生後,家庭責任更重了,出差、應酬一事儘量排除,一家人幾乎每天都能共進晚餐,那是一段甜美的回憶。

    此外,從來不曾讓內人獨自帶小孩回娘家,每次一定陪著內人,帶著小孩回娘家;至於回我父母家也是如此,我們都很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日子。

    在女兒八歲,兒子四歲時,我們有過刻骨銘心的思念日子,我奉派到美國受訓兩個月。一個人孤獨在異國,思念父母妻兒,感受特別深刻。記得那年在費城,看到許多小朋友在街上活潑跳舞,慶祝他們的國慶日,讓我非常想念我的一雙兒女,不禁濕了眼眶。

    十年之後,奉派到美國上班,才真正讓我們的家人開始飽受別離之苦,除了久別父母之外,我們一家四口常分居在三個或兩個地方,很少有機會團聚,這種聚少離多的日子,竟也有十五年了。

    近幾年為了能在台灣多陪陪長輩,又要兼顧在海外的子女,經常穿梭於太平洋上空,讓我有顧此失彼之感,但也體悟到親情的可貴,以及聚散有時的人生道理。

    人生有聚有散,這是常態,就像日出日落一樣自然,我們必須學著適應。別離讓我們學到堅強,懂得獨立處理事情,這是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。

    年輕時,志在四方,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,遠別父母,雖然心中時常掛念父母,但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時間卻少之又少。

    如今,子女長大成人,他們就像當年的我,正忙於自己的事業前途,不能與我們兩老朝夕相處,這也是極為自然的事。子女能獨立自理生活,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的期望;子女能想念父母,感念父母恩,則是為人父母者的最大安慰。

    人生聚散有時,何時聚,何時散,就順其自然吧!聚時多珍惜,別時亦無須傷感,只要彼此要保有一顆想念的心。

  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牧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6) 人氣()